轉載自聯合報網路新聞(2025-09-23)
國研院今天頒發「研發服務平台亮點成果獎」,今年的特優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助理教授曾銘綸的研究團隊獲得,抱走獎金30萬元。研究成果是「半導體超穎介面與矽光子、紫外光電及生醫檢測之應用」,所使用的研發服務平台是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的「超穎透鏡結構製程平台」。
曾銘綸團隊證實矽在深紫外光(DUV)照射下,會展現出「表面極化子效應」(surface polariton),大幅增強光與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是開發新一代紫外光譜檢測晶片的理想材料,可提供前瞻奈米材料之檢測分析與生醫檢測潛在應用。
團隊另開發深紫外光氮化鋁超穎透鏡,可解析細微結構,並與東京大學合作,使用深紫外超快雷射製造出矽的微奈米結構,證實氮化鋁超穎透鏡於深紫外光電與工業應用之潛力。又開發可用於寬頻生醫檢測的鍺奈米光子晶片,已廣泛應用於生醫光譜與光電元件,且因此晶片之製程兼容於標準半導體製程,因此具有大量生產的潛力。
今年共有四支團隊獲得優等獎,展現跨領域科研實力。台大周中哲教授團隊:利用國震中心的「地震模擬實驗研究平台」,開發鋼骨結構「挫屈束制消能斜撐技術」,兼顧抗震力與環保永續。中研院包淳偉研究員團隊:依靠國網中心「台灣杉二號AI超級電腦」,破解高熵合金的原子結構與性能關聯,成果刊登於《Nature》與《Nature Communications》。
清華大學李昇憲教授團隊開發「雙間隙CMUT-on-CMOS」技術,提升超音波換能器效率,並入選IEEE IEDM旗艦研討會與《Nature Electronics》專題。成大張泰榕教授團隊:利用「台灣杉三號超級電腦」進行拓樸材料預測,多篇研究成果刊登於《Science》與《Nature》系列期刊,為量子電腦等前瞻科技奠基。
另有四支團隊獲得佳作,包括陽明交大劉建良教授(智慧醫療與再生能源預測)、崔容滿教授(燃料電池技術)、台大李奕霈副教授(AI推動材料設計)、中研院林傳堯研究員(空氣品質預報)。這些成果多依靠國網中心「台灣杉」系列超級電腦,展現AI與高效運算在科學研究中的關鍵角色。團隊另開發深紫外光氮化鋁超穎透鏡,可解析細微結構,並與東京大學合作,使用深紫外超快雷射製造出矽的微奈米結構,證實氮化鋁超穎透鏡於深紫外光電與工業應用之潛力。又開發可用於寬頻生醫檢測的鍺奈米光子晶片,已廣泛應用於生醫光譜與光電元件,且因此晶片之製程兼容於標準半導體製程,因此具有大量生產的潛力。